[心情] 滿足他人期待,是目標嗎?


[點擊標題繼續閱讀...]






最近看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,認真覺得這絕對是恐怖片!
我覺得一邊看文章,一邊配這首歌很搭XD

看到目前最有感覺的是茉莉的最後一天,也是我最貼近自殺者感受的一刻。

茉莉的最後一天,描述一個北一女學生自殺後,她的媽媽尋找女兒跳樓理由的故事。
她是一個看起來品學兼優的學生,就跟大部分自殺的人一樣,
人們總會想不通擁有這樣背景的人,怎麼會傻到去自殺?

讓我想到之前聽憂鬱症的朋友在談他想自殺的感覺,還有他對抵抗自殺做的努力等等,
我只能夠猜測他的痛苦,但不真的能夠感覺到那痛苦的重量。

而且即使我知道自己不應該低估他們的痛苦,應該要能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感受他們的絕望,
但我還是會無法克制的...覺得他們是不夠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、是他們太脆弱了...
但我也清楚知道我之所以這麼想,是因為我不懂,是我能力還不夠,所以這是我的問題,不是他的,因為他的痛苦和絕望都是真的,如果身為心理師還不能理解他的話,那是我的錯。

對許多自殺者的親友來說,
即使擺在眼前的事實是,他乘載的痛苦已經超過了死亡所帶來的恐懼,
旁人仍看不見他寧願決定去死的那份生無可戀的孤單和無價值感,
人們會繼續否定他的痛苦、感嘆他的抗壓性太低,
於逝者而言的悲哀在於,那是種至始至終都沒有被理解過的寂寞。

可能大部分的人看著自殺的人,會覺得那麼多人愛他,他怎麼會做出這種事呢?!
但只有她自己知道,她只是一個滿足別人需求的工具,
她的價值來自於此,她的被愛來自於她努力去滿足別人。

這部劇最讓我揪心的是她那個像喝水一樣理所當然的跳樓,
「反正也沒有人愛我」是那堅定腳步背後的推力。

沒有人愛,又很痛苦,為什麼要存在呢?
好想消失。

這是我看劇後感覺到的感覺,我覺得可能還是很淺,
但至少隱約的可以理解那種...除了死之外好像找不到其他解決方式的那種絕望感。

我覺得...「感覺自己不夠被愛」是很多人身上多多少少都纏著的...束縛?
所以我們很努力的去追逐那些客觀上的評價,想讓身邊的人看見並認同我們的價值,
不敢不努力,背後的害怕是...「如果我不夠好,你還會不會喜歡我?」

或許因為我們的成長背景鼓勵我們去追求那些客觀事實上的成功,讓大部分人對這個問題的答案都沒有信心,
當我們習慣了成就帶來讚美、讚美帶來喜歡,
只要不斷努力證明自己夠好,就不用去面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了。

有些人因為這樣的追逐功成名就,
但也有些人在這樣追尋評價、證明自己的過程中失去自我。

追尋別人眼中的評價一直是個兩面刃。
它為你帶來多少快樂,失去它的時候就會有多少痛苦,
它也同時為你帶來了短暫的滿足和事過境遷的空虛。

當「滿足他人期待」變成自己所追尋的目標時,該如何喜歡這樣的自己呢?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