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[實習臨床心理師] 評估失智,怎麼做?




來到醫院實習的日子真是快得驚人,一轉眼就過了一個半月!到醫院後如願以償的看到好多奇形怪狀的臨床症狀,發現以前在學校學的那些理論、架構、治療取向等,真的好難直接應用在眼前活生生的病人身上。



教科書上會完美的分類好章節:「憂鬱症」、「焦慮症」、「躁鬱症」……,然後根據章節主題給你一個標準又單純的案例,再用這個漂亮的案例給你適合的衡鑑工具和會談架構,建立一個看起來理所當然的治療方針。讀書的時候會覺得:「就是這樣啊!」現在很想跟當時的自己說一聲:「就你的大頭鬼!」
(註:「衡鑑」一詞指的是用來評估患者患有什麼樣的精神疾病、症狀內容有哪些、嚴重程度、對日常生活、人際關係等各個面向所造成的障礙等,大多可以透過與患者「會談」或是用「具有信效度的標準化心理測驗工具」,幫助治療師了解患者的狀況。)
    在臨床場域上,沒有課本貼心的幫我們分好架構清楚的章節,只有一個活生生但不知來歷的人坐在面前,而我們必須在兩個小時左右了解這個人。
    舉例來說,我目前最常遇到的是失智症衡鑑。如同大家所知的,失智患者常有記憶力、定向感退化的問題,像是經常忘記事情、搞不清楚晝夜、時間、日期之類的,或是有常常迷路、認不得人等等的狀況,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評估的面向,才能了解病人是不是真的有失智症、退化的速度、嚴重程度、對生活造成的干擾以及照顧者負擔的程度等。
    先看「記憶力」這一個單一的面向就好,要怎麼評估呢?我們可以問他說「嗨!伯伯!你記憶力好嗎?」,那我可能就會得到一個「還好、不太好、忘東忘西」的答案,但具體來說我還是不知道他的記憶力是「怎麼個不好法」?所以這時候就需要去細問伯伯過去的人生經驗,看他對自己的過去還記得多少,評估他長期記憶的退化程度,也需要設計各種問題來了解他對近期記憶可以記得多少。雖然有固定的心理測驗工具,但會談沒有一定的問法,可是要能把評估認知功能的問題,放進日常生活中的脈絡中來詢問,所以如果把前面的問句變成「伯伯!你今天早餐有吃嗎?你吃什麼?」可以更具體的幫我了解伯伯近期記憶的功能。
    大概知道要怎麼問問題之後,長輩的耐心跟持續度是我面對的第二個大挑戰。像是有些長輩會因為許多問題都沒辦法回答,直接生氣離開診間,也有直接睡著或進入一個我無法進入的次元中放空,不管叫他搖他,眼神都空洞呆滯,或問到一半卻突然潸然淚下的說「我真的不記得了嗚嗚」,然後女兒坐在旁邊也跟著哭,然後你們都哭我也好想哭QQ
後來我慢慢學著像個孫女一樣跟爺爺奶奶互動,跟他們輕鬆的聊天,用比較活潑的語氣鼓勵他們,對他過去的事真心好奇的詢問,看起來爺爺奶奶好像會講得比較高興一點,但也不能讓他們講太久,因為他們一旦累了就沒辦法完成評估,所以要抓緊他們心情跟體力都好的時機,把要問的問題包在看似閒談的對話中趕快問完。在成為職業孫女的路上,感謝各位爺奶的調教。
    失智症其實還有不同的類型,常見的失智症(例如阿茲海默症)常會伴隨記憶、定向感、判斷力等認知功能的退化,但是也有些失智症可能沒有明顯的記憶退化,而是出現像是性格改變(充滿敵意、疑神疑鬼)、幻覺、胡言亂語等精神症狀,而不同類型的失智症狀可能會帶給照顧者不同的照護問題,或是對患者的生活層面帶來不同的影響。有些病人因為記憶力的退化會出現一些虛談的狀況,像是會腦補一些無中生有的事,然後對自己腦補的事深信不疑,像是遭人陷害、騙錢、子女不孝等,再到處跟親朋好友亂說,而造成一些家庭衝突或手足之間的隔閡,也會讓照顧者備感壓力。
    其實失智症的評估還有很多面向可以談談,希望大家也可以多加留意身邊鍾愛的爸媽爺奶,有沒有開始出現一些記憶力明顯退化到妨礙日常生活、在常去的地方迷路、性格明顯變得超難相處等狀況,可以帶家人到精神科掛號評估。雖然失智症沒有痊癒的治療方法,但是藥物可以幫助延緩退化的速度,而且當我們更了解家人的狀況時,也會更知道該怎麼跟他相處。如同前述,其實當患者出現虛談、胡說八道的狀況時,急著去跟病人爭論通常沒有太大的意義:一來是他會更生氣、二來是他會覺得沒被認可而感到憂鬱、三來是他根本等下就忘了,最後也不知道在吵什麼。所以找到適合的方法跟失智症病人共處,除了可以穩定患者的情緒之外,也可以讓照顧上輕鬆容易一點,這部分坊間應該有很多書籍可以給大家建議,就不多說了。
    失智評估其實還有好多可以說的面向,我自己在診間中也會看到家人各種關心的方式,有些小孩會擔心媽媽沒辦法回答,而幫忙回答或給提示(這樣我就評估不到你媽了耶……),也有些家人會以比較急躁的方式糾正病人的回答。我發現家人和病人互動的方式也會影響病人表現的樣態,像是過度照顧的家人可能會養出很依賴的病人,而急躁糾正的家人可能會養出更急躁易怒的病人。其實跟病人的相處本來就不容易,找出一個不會把照顧者跟病人都逼瘋的相處平衡點,是跟失智症共處上,非常需要思考跟嘗試的地方,家人適時的放下、不要讓自己先瘋掉也是很重要的。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[臨床心理所] 考上心得分享 - 內含推甄準備方式,請配溫開水服用

我是國家補習班的學生,謝謝學弟妹撥冗看這篇長長的文章,想給大家的第一句話就是: 「乖乖跟著郭易就對了,一定要從頭跟到尾」。無論你是否考上,都將對你受用無窮! 這是我第二次準備臨床心理所的考試。第一次和大部分的同學一樣,在大三時開始準備筆試,後來落榜。第二次就是這次推甄,錄取中原臨心所(正取 2 )。我想把這兩次準備的心路歷程分成下列幾個段落分享給大家,兩種痛苦一次滿足。 「 1. 生涯探索」中,我把重點放在大三開始準備考試,一直到落榜後去工作,之後又重拾書本的轉折,故事性較強。我覺得筆試準備方法應該留給筆試考上的同學來介紹,但這段可以幫助大家了解為什麼我會說跟著郭易受用無窮、為什麼對走臨床心理、又為什麼第二次會選擇推甄而非筆試? 如果想跳過心理歷程直接看準備推甄方法的同學,也可以從「 2. 選擇考試方式」及「 3. 如何準備推甄」開始看就好。 (請點標題繼續閱讀...)

[臨床心理所] 心理治療課-自我鬆綁,瞭解自己在關係中的選擇權

這學期的心理治療課很硬,上半天是老師上課和課堂報告,下半天是督導,一整天的腦力激盪後,下課後同學們都是成癱軟頭痛癡呆狀...。 課程起先的幾週都是老師先教我們心理治療的倫理、理論、程序和技巧,並在課堂上讓同學相互模擬練習。 幾週後正式接案,每個人手上都會有自己的個案, 採大學生自由報名,但至少進行六次,每次50分鐘,雖然不是臨床個案,但對我們這些菜鳥心理所學生來說,也夠磨練了...Orz   每次接完案之後,我們就要接受老師的督導,聚焦個案的問題,並找出是哪些想法或習慣模式導致個案當前的問題。 但即使找到了問題想法或行為模式,也不能像開處方籤那樣直接告訴個案更不能給建議,我們要協助個案一起探索他們的困擾,幫他整理過去經驗,讓他能夠在瞭解自己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的癥結點,他才有改變的動力和可能性。 (點選標題繼續閱讀)

[臨床心理所] 心理治療課 -你知道「謝謝」的意思嗎?從一句話,看見他的心

上了心理治療的課,才發現了它的魅力! 接個案的這幾週,好像全身的毛細孔都打開了,慢慢能夠讓自己浸在對方傳達的氛圍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