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[工作日誌] Day100-小燈泡事件對我的影響很深


3月28日,是小燈泡事件滿一年的日子。
當時,我久久不能從震驚中平復。就跟大家一樣氣到想直接手刃兇手。以眼還眼果然是最直觀的方式,彷彿以同樣的手段報復加害者,才是稍稍談得上公平的對待。
後來,一個心碎的母親、不談報復地,只用難以置信的理性與智慧說:「希望從家庭、教育做起,讓這樣的人消失」。
這一席話才讓我慢慢收起情緒,開始思考當一個令人痛徹心扉的遺憾發生之後,我們還能「做些什麼」避免同樣的悲劇再發生?


兇手是個精神障礙者,透過媒體大肆報導後,也使得原本就不受歡迎的精障族群,受到社會大眾更多的排斥、厭惡和指責。甚至出現把平白在街上遊蕩的精障者抓走的新聞,可說是將過去對「精神疾病去污名化」的努力破壞殆盡。
很多主張將精障族群完全隔離的想法(抓起來關監獄、關醫院、安樂死…),都誤以為精神疾病是與自己八竿子打不著邊的事,但其實像阿茲海默、智能障礙、憂鬱症等等…都是精神疾病,它可能遺傳,或是在你遭受巨大壓力、外傷或疾病後造成,也可能單純因年老退化導致。因此我們每個人或身邊的親朋好友,都有可能得到精神疾病。
若是自己或是身邊的人,我們會願意只因生病就被抓去關嗎?
那麼,對於猶如不定時炸彈的精障族群,到底該怎麼辦?
或許,我們可以先找個貼近精障情境的角度切入...,先試著了解他們的困境。
很多精神疾病的遺傳率都很高,因此一個家庭可能不只有一位精障者,照顧他們的費用與精力是一回事,更困難的是他們在家中所引起的負向互動,對家庭與患者本身更是一種難以承受的壓力與傷害,因此精障者有著多麼薄弱的家庭支持系統,可想而知。
再者,這些舉止怪異的精障者,也難以與旁人建立關係,沒朋友就算了,求學過程被一路霸凌到長大也是家常便飯。試想如果我們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,能夠養成多健全的心智狀態?
Zoom out來看,現在的台灣社會,精神障礙仍是個難以啟齒的疾病,有時甚至會被當成家族中不光彩的一面藏起來、或患者本身不願承認,造成延誤治療等問題產生。
由上,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精障族群除了需要對抗自身疾病之外,還要面臨家庭支持不足、經濟困難、社會歧視等多方面的壓力。如此,在某方面而言,他們是否也算是整個大環境下的受害者呢?
精神疾病其實也像生理疾病一樣,只是生病的位置是在腦。若能按時就醫、吃藥,其實大部分是能夠讓病情穩定下來的。但這個過程中,也需要我們每個人更多的善意、包容和同理,才能夠幫助患者或其家庭勇敢的面對疾病、接受治療。穩定之後,若能夠建立更完善的支持或照顧系統,讓患者逐步回歸社會、實現自我價值,那更是再好不過的理想狀態了,而他們也將不再是危險的不定時炸彈了。
過去曾分享過機構中一個胖胖男住民的故事,我認識的他是個溫和樂天又熱於助人的可愛住民,愛唱歌、愛吃、關心別人、很窮但凡有東西都樂於和其他人分享。
很難想像這樣的他是因為拿刀砍鄰居而入院治療,後來穩定後轉入康復之家,老師們像養豬一樣得把他從80公斤養到105公斤,備受疼愛的他,從砍鄰居的瘋子變成老師的好幫手。
精神疾病的去污名化,需要努力的不僅僅是家庭、學校、政府,而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對精障族群有更多的了解之後,方能談到的同理與包容,進而才能創造更友善的環境與每個獨特的人共處(其實不限於精神病患,各種弱勢族群也是)。
因此,或許就像小燈泡的母親所說的--從家庭、教育、社會著手,從我們每個人著手。
事發後,我一個人去了西湖站,站在擺滿了花束和娃娃的那條悼念小燈泡的街道邊。那是個既血腥又溫馨的畫面,各種感受和情緒交織,那是我第一次如此貼近殘忍,又因殘忍到難以接受而感到疏離。
但是,仇恨和歧視從來都不能解決任何問題,只會塑造更極端的對立與衝突。
我相信,唯有善意,能夠滋養出更多的善意傳達給更多人,化解不同族群間的藩籬。
心理健康是現在這個壓力龐大的社會中,急需被關注的議題,關心自己與周遭親朋好友的心理健康,發現異狀時多給他一些包容、支持與同理,甚至帶他去求醫,或許能挽救的不僅僅是他而已。
接下來,我想要讓更多人認識精神疾病,緩慢的實現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目標,讓真正生病的人安心求助、讓專業治療能夠介入,希望能避免更多悲劇發生…
我不知道,但會努力,
這是我答應小燈泡的事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[臨床心理所] 考上心得分享 - 內含推甄準備方式,請配溫開水服用

我是國家補習班的學生,謝謝學弟妹撥冗看這篇長長的文章,想給大家的第一句話就是: 「乖乖跟著郭易就對了,一定要從頭跟到尾」。無論你是否考上,都將對你受用無窮! 這是我第二次準備臨床心理所的考試。第一次和大部分的同學一樣,在大三時開始準備筆試,後來落榜。第二次就是這次推甄,錄取中原臨心所(正取 2 )。我想把這兩次準備的心路歷程分成下列幾個段落分享給大家,兩種痛苦一次滿足。 「 1. 生涯探索」中,我把重點放在大三開始準備考試,一直到落榜後去工作,之後又重拾書本的轉折,故事性較強。我覺得筆試準備方法應該留給筆試考上的同學來介紹,但這段可以幫助大家了解為什麼我會說跟著郭易受用無窮、為什麼對走臨床心理、又為什麼第二次會選擇推甄而非筆試? 如果想跳過心理歷程直接看準備推甄方法的同學,也可以從「 2. 選擇考試方式」及「 3. 如何準備推甄」開始看就好。 (請點標題繼續閱讀...)

[臨床心理所] 心理治療課-自我鬆綁,瞭解自己在關係中的選擇權

這學期的心理治療課很硬,上半天是老師上課和課堂報告,下半天是督導,一整天的腦力激盪後,下課後同學們都是成癱軟頭痛癡呆狀...。 課程起先的幾週都是老師先教我們心理治療的倫理、理論、程序和技巧,並在課堂上讓同學相互模擬練習。 幾週後正式接案,每個人手上都會有自己的個案, 採大學生自由報名,但至少進行六次,每次50分鐘,雖然不是臨床個案,但對我們這些菜鳥心理所學生來說,也夠磨練了...Orz   每次接完案之後,我們就要接受老師的督導,聚焦個案的問題,並找出是哪些想法或習慣模式導致個案當前的問題。 但即使找到了問題想法或行為模式,也不能像開處方籤那樣直接告訴個案更不能給建議,我們要協助個案一起探索他們的困擾,幫他整理過去經驗,讓他能夠在瞭解自己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的癥結點,他才有改變的動力和可能性。 (點選標題繼續閱讀)

[臨床心理所] 心理治療課 -你知道「謝謝」的意思嗎?從一句話,看見他的心

上了心理治療的課,才發現了它的魅力! 接個案的這幾週,好像全身的毛細孔都打開了,慢慢能夠讓自己浸在對方傳達的氛圍中。